王铁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如何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破解结构性矛盾?
发布时间:2021-06-29 浏览:1287
-
王铁宏 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办公厅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习主席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等国际场合多次重申“3060”碳目标和坚定决心。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积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060”目标的提出,将加快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本世纪初我国即提出了“三大节能”战略,建筑、工业、交通节能,其中建筑节能的比重最大。据有相关研究表明,在三大能耗中,建筑能耗按标准煤统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3%左右,其中建筑运行能耗约占23%以上,建造和建材能耗约占20%,因此做好建筑节能在“三大节能”战略中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存量已非常庞大,2020年全国新竣工房屋面积38.48亿㎡,当年在建房屋面积149.47亿㎡。由此可见,如果建筑能耗这个碳排放大户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并早日实现碳达峰,那么实现“3060”目标就无从谈起。
关注结构性矛盾
与此同时,新情况新问题又产生了,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新希望、新要求,需要新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广大的冬冷夏热地区群众迫切希望既要冬季供暖,又要夏季制冷,梅雨季还要除湿,这是人民的呼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据初步分析,在我国每年竣工的约40亿㎡建筑中,冬冷夏热地区占到40%左右,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满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也难以实现,这是一个结构性矛盾,必须下狠功夫、真功夫加以解决。如何解决?走三北地区传统的集中供暖老路肯定不行,碳达峰时点要大大延后,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人民群众也要背上供暖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每年的供暖费。自采暖也不行,能耗一样高居不下,人民群众的热耗费也高居不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什么是超低能耗建筑及其破解结构性矛盾的作用
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综合节能率超过82.5%以上。超低能耗建筑从碳需求侧直接降低了总需求,是建筑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之策。随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加快,建筑碳排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建筑用碳峰值降低,二是峰值时点提前,三是峰值后的降幅明显。有研究表明,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与技术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只有在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条件下,全国建筑用碳达峰才能在2030年实现。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基础上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技术就是三方面,一是更高质量的墙体保温技术,二是更高水平的隔热技术,三是更高效率的新风系统。关键是有效控制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基础上的新增成本,现阶段不超过500-600元/㎡。有一种倾向要关注,为了达到所谓近零能耗标准而用尽太多技术手段从而使成本过高的问题。
(摘自: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