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宏 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办公厅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什么是新基建
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持续跟踪研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 5G 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同时,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四是做好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合规指引等方式,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及三个Δ的概念
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在三者关系中,由于贸易战加上新冠疫情持续,出口订单减少,消费也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那么政府一定会推动加大基建投资规模。
加大基建投资规模:∑Δ = Δ1+Δ2+Δ3
Δ1 是加大老基建投资政策出台;
Δ2 是新基建投资的增长效益;
Δ3 是智慧城市倒逼之下新建加既有项目的数字化提升改造工程。
先看Δ1,与2008年相比,相信会更大,但是政策导向一定会更明确。2008年4万亿元如果说还有点诟病的话,就是二个方面,一是有些大水漫灌;二是部分热钱溢出到了房地产推高了房价。这次一定会精准地做好这方面工作。
热传导效应一定会带动建筑产业所有供应链条的方方面面,即拉动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并带动就业。这是Δ1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所在,即,一是拉动产业链,拉动实体经济;二是带动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不同的且非正式的版本分析,全国各地的基建规模可能要达到40万亿。我们姑且听之,还要密切关注,还没有最终落地。最后到底是多少,肯定比2008年规模要大,这对我们建筑产业是一次空前利好。建筑业企业正“紧盯”十四五规划,哪些领域会增加,哪些领域会减少,如何做出战略调整等。
关于Δ2,第一,从概念上分析,Δ2要比Δ1相对小很多,但仍然会对经济注入强劲活力,我们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加大基建投资,对我们整个产业来讲,大家就会感觉宽松,大家就会感觉日子好过。第二,Δ2的影响范围其实比Δ1的要相对小很多,但是热传导的影响会有“放大”和“倍增”的效应。第三,Δ2一定会造就一批新基建的新独角兽,这是我要强调的一点。
再说Δ3。Δ1和Δ2即将落地,Δ3尚在孕育中,我们很希望2021年十四五开启之年就是Δ3的元年。Δ3虽然从规模上来分析比Δ1和Δ2都要小,但其对建筑产业科技跨越的深远影响远超过其规模所表现的外在形态,其内在的创新性影响不可估量,我们期待着新的“未来”,新的“预期”的新独角兽产生。
新基建下的机遇与挑战
黄奇帆指出,新基建是互联网经济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他说得很好,基本上把“新基建”定性说全了。据其分析,5G基站(大约有600万个)、配套的软件产业、1000 万台大数据中心以及相对应的配套电力和机房等基础设施,以及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等,不完全统计可能要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
我认为新基建有三个特点。第一,就基建来分析,其复杂程度并不高,这里面除了轨道交通、特高压等行业和设备外,就基建本身而言,其实都不难,广大的中小微建筑业企业都会做。第二,新基建就布局来分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地建筑业企业都有施展才华的表现机会。第三,新基建市场经济的特点其实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很多会采用或+PPP,或+EPC,或+融资,或+交钥匙甚至+运维。常常有人说建筑产业到没到“天花板”,这次如果加上运维,可能会有很多企业要转型了,也就是说一些地区的基站的基建部分从建到管到运维可能都交给你,你是否做得到,当然设备还在运营商。所以更好更省更快,要真正认识透彻。
人们常说“互联网+”的思维,什么是“互联网+”的思维,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在这本书里我认为他论述得比较透彻,什么是未来预期,什么是新的独角兽。他举的成功案例是特斯拉汽车,在他出书这一年特斯拉汽车依然在亏损,但是特斯拉上市后,其市值居然比美国三大汽车商的市值加起来都要高,三大汽车商年年盈利但是没有其一家市值高。为什么?未来预期!他在这本书里还发现,凡是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的企业要当就当老大,凡是老大的股票价值比老二、老三、老四的股票价值加起来都要高,所以后来为什么大家都推崇独角兽。你是不是独角兽,你是不是现在的独角兽,是不是未来的独角兽?
新基建必然会产生一批新的独角兽。Δ2和Δ3会促进建筑产业产生一批新的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型的新独角兽。Δ2是“未来已来”,新基建马上落地。Δ3则是“未来预期”,还没有到,但是大家知道已经是喷薄欲出的太阳了,很快就会来。那么当什么独角兽呢?或者当一个行业独角兽,或者当一个地域独角兽,还有细分的独角兽。所以说“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是期待着新的独角兽,行业独角兽、地域独角兽、细分独角兽。
归结以上,就是关注新基建,要以“辩证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来分析和把脉。
(摘自: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