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甲辰(龙)年二月二十 | 联系我们

加入协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刊物 > 共抗疫情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龙莉波:运用移动“天网”系统打通堵点,助力方舱医院极速建设
 发布时间:2022-05-01 浏览:1080
  •     
        龙莉波是上海建工二建集团的总工程师。3月底的一个早晨,他来到了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建设现场。跟随他一同到达的,还有麾下的技术团队,以及一大批通讯装备、网络装备、监控设备、指挥设备等等。
        他们要在这里架设一座“天网”。
        视觉监控+移动督导,打通“堵点”
        3月底开建之时,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是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改造场馆总建筑面积超过了30万平方米,床位超过了15000张,体量巨大且工期极其紧张。这座方舱的进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上海防疫抗疫的节奏和布局。
        改造涉及到10个场馆,如果依靠传统的步行方式巡场,管理人员每天的步行距离可能高达10公里,体力精力难以为继。如果从施工节点的计算方式来看,高峰期现场的节点均按小时计算,一圈巡场下来,可能现场工况又发生了变化。在6000人同时作业的现场,施工组织也是一大难题。

        拥有视觉监控和移动督导功能的移动“天网”系统,在这个时候,即将发挥大用处。
        这套系统由二建集团自主研发,牵头负责人正是龙莉波和他带领的二建工程院技术骨干,系统有三大功能模块,以二建集团项目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在新国博现场为上海建工应急指挥部搭建临时指挥和监控中心。
        “我们做好准备、带着设备过来,但是到现场之后,30万平方米的体量还是让我们吓了一跳,带的设备还不够,我们就从其他项目部紧急调集设备和资源,”龙莉波回忆说,“我们的技术骨干全部自己动手做现场布设,一边布置一边等待后续设备陆续抢运到达。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完成了全部设备的抢运工作,这在当时面临封控的情况下,是克服了巨大困难的”。

        得益于高度的模块化,移动“天网”系统在与新国博应用场景短时间磨合后,迅即进入平稳运行状态。身在指挥中心的指挥人员,通过大屏,就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总体进度和工况,进而推动建设的高效组织和资源的有效协调,为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184小时火速建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站在监控屏幕前,龙莉波时常借助管理人员配备的移动督导巡查设备,经由实时画面及时查看现场质量问题、下达整改指令并立即付诸实施。一旦遇到方案调整和技术协调需求,龙莉波就带领着技术团队迅速给出调整方案,保障施工快速推进。等到项目即将验收,他又下沉到一线成为一名“质量员”,迅速解决各类问题。
        高效务实,是龙莉波为自己定下的准则。高效也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技术工作不过夜,“当日事当日毕”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务实则源自于技术人特有的严谨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力。
        龙莉波带领的团队,也沿袭了高效务实的作风。在新国博现场,他们从技术细节入手,严把每一个环节,即便是移动“天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小小问题,技术团队都会仔细研判、查找原因、及时改进,事实上,移动“天网”系统软件在新国博现场就已根据实际情况,实现了一次迭代更新,被大家冠以“方舱版”的昵称。

        在4月下旬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2.0版升级改造工程中,移动“天网”系统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3小时由方舱1.0升级为具备救治功能的方舱2.0才成为了可能。
        哪里有“急难险”,哪里就有技术人
        在本轮疫情方舱医院和隔离点建设中,二建集团各工程公司的总工团队精锐尽出,龙莉波率领的工程研究院也投入了80%的人员力量,他们有些挺在第一线“披荆斩棘”,有些在后方做好充足的技术保障和协调联络工作。
        工程研究院的队伍人员,分属各个专业,龙莉波把他们定义为一支应急抢险队,哪里有“急、难、险”,哪里就有技术人的身影。这支应急抢险队,后来又带着移动“天网”系统去到了黄浦区世博足迹馆方舱医院、虹口区纪念路方舱医院、嘉定区南翔方舱医院,在抢建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移动“天网”系统的开发需求最初来源于管理条线,如今已覆盖了二建集团所有的在建项目,实现了项目工地的监控联网,特别是在深基坑等重大、难点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龙莉波的工作性质,绝不局限于技术条线,而是以技术视角第一时间对接收集问题,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把解决方案交给安全、质量、管理等部门,为各个条线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
        “以工程一线需求为导向,以实战淬炼科研能力”是二建集团工程研究院的理念,“现在比较流行一个词叫‘赋能’,我们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方舱建设现场,用科研的力量为项目部赋能,我们的理念在方舱医院建设中得到了检验,我们的队伍得到了锻炼,回去后经过总结,会更好地促进科研,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龙莉波说。

        (摘自:上海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