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住建部建筑杂志社举办的P20中国建造(2022)管理创新峰会在杭州开幕,本届峰会以“智能建造成本领先”为主题,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住建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广斌等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企业家,就宏观环境、市场机遇、企业管理、科技创新、行业趋势等话题展开交流。

上海建工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受邀在峰会现场主论坛作了《“三全”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围绕大力实施的“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讲述了上海建工以战略转型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分享了在未来,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向数字化转型以及践行服务商文化的前瞻性思考。


《“三全”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全方位影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建筑行业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瓶颈显现,整个行业面临着疫情考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战略转型升级来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上海建工通过深入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引领企业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01、坚持全国化发展,打开市场新空间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城市群、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海建工不断强化“国家队”意识,主动对接和服务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0多座城市。

围绕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在南京、深圳、广州、南昌、武汉、天津等10多个重点城市设立属地法人企业,在海口、成都分别成立海南区域总部、西南区域总部,争做各地城建子弟兵和主力军。我们与108家各地政府、业主等大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做大“朋友圈”,共同打造标志性工程、精品工程、民生工程,积极有效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02、加强全产业链协同联动,释放发展新动能
为社会提供符合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创新产品,企业价值才会得到体现。上海建工十分关注城市的规划设计、人文艺术、历史遗产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分关注建筑产业和技术进步,积极完善和健全产业链,努力打通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堵点,聚焦服务社会和客户的核心能力建设。
一方面,建圈强链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坚定做强做优做大建筑主业,“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协同联动,以长期积累的管理、技术、品牌、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全产业链服务。
另一方面,创新策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培育新兴产业,“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六大新兴业务,构建绿色发展新引擎。

我们革新城市更新理念,“不停航、不停业、不拆迁、不封路”完成了近百个历保文保建筑、工业遗存、商业设施、桥梁隧道、老旧小区等更新改造工程,“修旧如旧、修旧如故”保留城市记忆、留住文脉乡愁;我们整合环境修复业务板块,成立了专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环境科技公司;我们大力拓展水利水务产业,收购浙江水利水电公司,研发数字化智慧水务系统;我们专门成立了“营造商”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有52000多家分供商与上海建工一起,全产业链协同服务众多合作伙伴。

03、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创造品牌新价值
上海建工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通过PPP、EPC、EPCO、ABO等模式,努力为客户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从承包商向服务商的深度转型,让有着69年历史的“上海建工”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面貌。
如,杭州西湖大学云谷校区项目,采用PPP模式,总投资46亿元,上海建工旗下14家单位负责工程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移交及相关配合服务,项目合作期20年,过程中我们以最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生命周期服务为项目创造了最大价值。
如,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港城安置区启动区项目,采用ABO模式,总投资133亿元,项目按照“区域整体投资建设一体化”开发理念,包含滨海港港城启动区道路、非道路项目的投融资及开发建设和征地搬迁等,上海建工在这里充分发挥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势。
又如,由上海建工设计、施工、采购、运营全产业链打造的赣州蓉江新区公园项目,采用EPCO模式,合同额27亿元,管养期7年,我们为公园不断引入高端文化、体育、休闲、餐饮等各类服务项目,在为赣州市民创造更好、更多、更美生态环境的同时,上海建工公园类项目的运营管养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着眼未来,“三全”战略正引领上海建工加速从承包商向服务商深度转型,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我们感到,为客户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高附加值服务是行业发展主流,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赋能智慧建造、赋能智慧城市管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此,上海建工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赋能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拥抱数字化,在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创造更高层次、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关于未来发展,我想与各位交流五个方面的看法:
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使命
今年4月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要科学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认为,只有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企业转型发展贯穿到服务国家战略全过程,聚焦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找准产业与政策的契合点,牢牢把握新、老基建的重大机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构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才有建筑业的发展未来。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我们作为行业头部企业,要共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上海建工将继续积极发挥“中央研究院”模式的两级科创体系作用,以世界一流、中国领先为标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科技赋能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加强创新顶层设计、提升研发机构能级、激发人员创新动能、促进技术迭代增效,努力成为技术创新“国家队”。
深入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建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产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也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途径。我们将以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导向,在项目全周期数据互联互通、工程项目一体化智能设计、部品部件数字化生产加工、工程施工风险智能化控制、基于全过程全周期的智慧运维、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咨询服务、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更新七大应用场景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积累数字化技术应用经验。
如,在“智慧设计”方面,围绕市政工程积极开展BIM正向设计,目前我们在徐州城东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中,运用自主研发的正向设计软件开展三维参数化设计,逐步实现设计业务的标准化、三维化、智能化,将专业优势提升到了新高度。
在“智慧建造”方面,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上海建工广泛应用5G、AI、物联网等数字化建造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竣工交付到数字化交付、数字化运维的转变。
在“智慧运维”方面,上海图书馆东馆,作为全球世界级城市最大的复合型公共图书馆,面积达11.5万平米,上海建工运用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的智慧建造与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顺利实现建造到运维的BIM模型转化,以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大型图书馆智慧运维的行业首次实践。
此外,建筑机器人的应用也渐入佳境。上海建工研发的污水处理智能巡检机器人、机电运维智能巡检机器人、拆除机器人、远程控制基坑挖掘机器人、地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等等,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复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而且推动着智能建造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推动建设行业数字化体系标准
数字化是新技术,但不是独立的技术,它在行业标准体系下可以更好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赋能。推动建设行业数字化标准体系,是在座行业专家、同行和合作伙伴的共同责任。
目前,上海建工已参与制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建筑信息化系统建造指南》《建筑工程数字化建造技术标准》《基于运行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的医院建筑空间布局优化技术》等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标准,今后我们还将持续有效推动行业整体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实现与全行业共同的数字化梦想。
倡导“常怀利他之心”的服务商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企业更是如此,在转型过程中,更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定好战略、带好队伍、育好文化,上下齐心,才能达到企业上下行动一致。上海建工大力培育“常怀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服务商文化,建造好、记录好、维护好建筑的前世今生,为客户展现出一个个有生命的建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近期,上海建工迎来了“00后”大学毕业生,新鲜血液的注入就此把我们的员工平均年龄进一步拉低至36岁,我们是一家正值青春的年轻企业,有着创新求变的无穷活力和勇气。
上海建工会像年轻人一样拥抱变革,积极参与数字变革、加速业务变革、推进服务变革,和各位携手共进,不断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让传统行业不传统。
我们还将坚持践行“成为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发展愿景,在未来展现一个产业链更完整、服务能力更强、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上海建工。
(摘自:上海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