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描绘碳中和“路线图”:2030年前,全省实现碳达峰;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峰值期下降70%;2060年前,全省实现碳中和。
方案明确,海南构建以电力零碳化、热力零碳化、终端电气化为核心的新型零碳能源体系,同步建设产业降碳、城乡减碳、交通脱碳、生态固碳、智慧管碳、长效治碳六大体系,形成“先打底-推节能-产绿能-储绿能-自循环-碳吸收-智慧管”的降碳路径。
城乡低碳转型方面,方案提出,打造清凉城市,优化城市生态冷源与通风廊道系统,规划建设清凉居住社区、清凉商业街区、清凉开放绿地、清凉绿色交通。到2030年,完成一批清凉城市示范项目。到2045年,全省推广清凉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模式。同时,推广零碳建筑,构建热带建筑发展新模式。提升新建建筑低碳设计与建造水平,开展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推进建筑清洁能源自供给体系建设。推广柔性用电,实现建筑用能全面电气化。因地制宜应用建筑群集中供冷、空气源热泵、新风热回收等技术,降低建筑供冷、供热运行成本和碳排放。
到2030年,全省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节能率78%,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节能率75%,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中试点推广设施设备全面电气化。到2045年,新建和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项目设施设备全面电气化。
在能源领域,海南将确保昌江核电站二期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昌江核电5、6号机组项目,启动建设洋浦绿能项目;开展建筑分布式光伏建设,合理布局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广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终端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力负荷弹性。
在交通领域,方案要求,促进“交能融合”,建设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推进车联网、车网互动、光储充换一体站建设,打造低碳港区、低碳机场、绿色公路、绿色航运示范区等低碳交通场景;推进洋浦港、马村港等铁路支线建设,发展岛内外空铁、海铁等旅客联程联运。
为了形成降碳长效机制,海南将建立新型电力系统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以碳排放统计核算、碳足迹追踪、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为核心的低碳标准体系;打造标准互通互认的绿色低碳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据悉,2024年3月18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正式启动运行,经过一年的评估认证和实测,示范区已实现区域零碳运行,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更名为“博鳌零碳示范区”。目前,海南住建部门正在海口、三亚、文昌等市县推广博鳌建设经验,谋划新的零碳建筑项目。
来源: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