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罗蓉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为题,从内涵特征、重大成就、高质量发展三大维度,为建筑行业解读“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她表示,建筑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建设者”,在新发展阶段将迎来标志性工程、海外园区建设等新机遇,同时需聚焦标准“软联通”、绿色技术应用等关键课题破局。
以“123456”模型画像:建筑企业锚定“硬联通”核心赛道
“读懂‘一带一路’,才能找准建筑行业的发力点。”罗蓉在演讲中提出,可用“123456”模型清晰勾勒“一带一路”的内涵框架,其中多个维度直接指向建筑行业的核心业务领域。
她详解道,“1”即一个最高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带一路”所有合作的出发点;“2”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发展路径,二者陆海联动形成全球基建网络;“3”是“三个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是骨架,规则标准“软联通”是血脉,民心“心联通”是灵魂,而“硬联通”正是建筑企业的主战场,从铁路、港口到机场,均需行业力量深度参与。
此外,“4”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四个关键词,“5”是覆盖欧亚非的五条重点发展方向,“6”是六大经济走廊——这些框架共同构成建筑企业的“全球业务地图”。罗蓉特别提到,“共、通、新”三字精髓更需行业关注:“共”即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通”涵盖设施、政策、贸易等全链条贯通,“新”则指向开放、绿色、廉洁的新理念,为建筑企业转型“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提供了方向。
细数“没想到”成就:建企交出亮眼成绩单
回顾“一带一路”十余年发展,罗蓉用几个“没想到”概括其亮眼成果,而每一项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建筑企业的实干支撑。
“没想到合作伙伴这么多”——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丝路电商”伙伴国达36个,意味着建筑企业的“朋友圈”已从亚洲拓展至全球,合作场景更丰富;“没想到设施联通这么广”——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6国229城、亚洲11国100余城,128条“丝路海运”航线连接全球40多国近150座港口,这些铁路场站、港口码头的建设升级,正是建筑企业的核心贡献;“没想到绿色能源这么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现在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向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力发电装备,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在共建国家绿色能源投资达97亿美元,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1/3,风电、太阳能项目落地,推动建筑企业向“新能源基建”领域延伸。
此外,“贸易往来旺”“人文交流暖”等成果,也为建筑企业带来物流中心、海外仓、民生工程等新业务。罗蓉强调:“未来四十年基础设施投入将超人类过去四千年,‘一带一路’正成为建筑行业的最大舞台。”
锚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筑企业可抓三大机遇、破三大挑战
“‘一带一路’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筑企业要找准‘施工图’和‘保障网’。”罗蓉指出,当前阶段的核心是“八项行动”与“九大机制”,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她详解道,“八项行动”中,互联互通、海外民生项目、国际合作机制三大方向与建筑行业直接相关:中吉乌铁路、第二条中蒙跨境铁路等标志性工程即将启动,海外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小而美”民生工程(如社区医院、农村道路)需求激增,这些都是行业的“新蛋糕”;而“九大机制”中的风险防控、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投融资保障机制,则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定心丸”,解决项目对接、资金支持、风险规避等实际难题。
对于行业面临的挑战,罗蓉直言需重点突破三方面:一是工程技术规则标准“软联通”,需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对接,减少跨国项目壁垒;二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如低碳建造、智能建筑技术的推广,需行业加快转型;三是共建国家政策环境稳定性研判,需企业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演讲最后,罗蓉用“地瓜经济”比喻寄语行业:“像地瓜藤蔓延伸海外获取资源,根茎扎根本土反哺产业,建筑企业‘走出去’既要拓展全球市场,也要带回先进技术经验,实现‘内外联动、双向共赢’。”
来源: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