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甲辰(龙)年三月初九 | 联系我们

加入协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风采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云南宣曲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9-12-26 浏览:10654
  •     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政府共同出资建设,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云南宣曲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56杭瑞高速公路的一段,是云南省“9210”干线公路骨架网(9条放射线、2条环线、10条联络线)的联络线之一,也是中国交建“央企入滇”的第一个投资运营高速公路项目。该高速公路起于云南宣威市止于云南省曲靖市。
    多管齐下 力保施工进度
        宣曲高速公路途径云南东部,干湿季节分界显著,每年3月到9月均为雨季,且正好地处云贵高原过度带,地表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当地气候特点的生动写照。
        公路沿线途径处多为农田、林地,施工初期许多地段需要挖方行进,雨季有时连续几周降水,质地黏重的红色黏土吸收雨水后难以下渗,导致挖方路基泥泞不堪,成了难以行进的“泥浆路”。装载机、挖掘机、土方车行进速度缓慢,有时车轮卡满红泥动弹不得,有时崴在泥坑中寸步难行,施工进度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停下等到天晴土干了再挖,那至少要等一个星期,如果遇到云南雨季,连续几个月断断续续地下雨也是平常事。
        大型车辆进不去,施工根本无从谈起,就在项目部上下一筹莫展的时候,细心的项目部总工程师武宝军发现,即使阴雨连绵,当地农民仍能驾着载满谷物的牛车,在田间地头游刃有余。“便道!”武宝军激动地差点跳起来,“田地里的便道四通八达,既连接公路,又通着各处田地,路基有很多地方与便道、村道交汇,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些点挖方填料,把项目部全线31.7公里的路基串起来呢?”说着,他就与同事拿出图纸把20多个便道与路基交汇点找出来,选出几个易利用、易施工的突破点,最后把一个个“根据地”串成了一条新路基。
        原来,当地便道发达,且路表较硬,通过简单地硬化和改造之后,施工车辆可以通行至便道和路基的交汇点并以其作为突破口,向两边施工,既方便石料运输,又能把机械和混凝土运进来。有了“根据地”,石料运输问题解决了,施工速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项目部面对31.7公里的超长运距和阴晴不定的“善变”天气,为充分保证施工进度,专门与当地气象部门合作,在沥青施工期间,每隔2小时定时播报一次天气预报,做到预先、实时了解气温和降水状况,减少意外状况;项目部利用雨季长、雨水集中、施工进度放慢的现状,把精力用在尚未攻克的征拆问题上,赶在干季到来前解决征拆矛盾,保证施工进度。
    一把尺子量到“心坎”上
        在征地拆迁方面,宣曲高速公路整体压力较大。仅项目部就涉及征收土地2923.7亩,其中包含了旱地、林地、果园、宅基地,沿线涉及9个村委会,还途径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落。
        面对40多公里点多线长,涉及面积广和土地类型多,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协调受限等诸多征拆矛盾,项目部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多管齐下,打出“政策宣传到位、沟通动员到位、安置补偿到位、承诺执行到位”的“四位一体”组合拳,及时化解征地拆迁矛盾,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和扩散,让征拆手续法制化、征拆过程透明化、征拆手段科学化、征拆结果高效化。
        项目部征拆人员提出口号:“我们是拆迁员,更是宣传员。”由项目部书记干柔润和征拆主任吴伟君牵头,征拆人员主动上门,“白+黑”全天候不间断走访田间地头、院落村庄,积极与县、镇、村官员以及村民代表接触。为了充分了解情况,有时一天要走访十几家农户,走到每一家的地里,了解动迁的土地情况。走访大量的村民,同村民倾心交流,耐心细致地解释政策。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和老年人不懂普通话,征拆员们就一字一句慢慢说,有时一句话需要连说带比划半天,村民才能完全理解,就是这样一遍遍跑,一句句解释,用真心、真情来感化被征迁的村民。对于同一地点多户征拆的情况,项目部采取“以点带线”,个别带动整体的方式,动员在村中威望高、口碑好、见识广的征迁户,特别是发挥党员干部及各类先进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减小征拆阻力和压力。
        “到目前为止,只要时间允许,我每天都要到村民们家里去走走坐坐聊聊,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烦恼,为交流打下基础。”征拆主任吴伟君说,“对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保质保量兑现,不能当‘大忽悠’!不仅要让村民们信任我,更要让他们对项目部、对工程建设有信心。坚持实事求是,不推卸责任,这才是获得村民支持的法宝。”
        宣曲高速公路沿线彝族村、回族村较多,而且这些村子大多也是贫困村,落水镇顾家村村民邱光维因采矿受伤落下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多年来一直靠政府低保勉强生计。项目部组织人员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协调,为他送去了10万元贫困救助款和慰问。除此之外,项目部还心系当地教育,先后向得德完小、陡沟完小、热水二中等10多所学校捐款捐物,帮助学校修缮房屋、硬化路面,在树立公益正能量、促进当地“精准扶贫”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为征拆工作的开展解开了许多“心结”。
     “固执”的160摄氏度
        对高速公路而言,沥青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的品质优劣,而沥青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沥青温度的控制。
        作为中交三航首个自建沥青搅拌站的高速公路项目,沥青质量控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宣曲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自下而上共铺设3层。自沥青下面层试验成功摊铺至最后一段沥青上面层顺利摊铺完成,项目部自建沥青搅拌站共摊铺沥青近290万立方米,相当于4座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摊铺长度超过240公里。
        摊铺面积超长的运输距离,只有在干季连续晴天的条件下不间断作业才能完成。在雨季“十里不同天”的云贵高原山区里,常常从沥青搅拌站出料时还是艳阳高照,运送到30多公里外的施工现场时可能已经飘起了小雨。“由于沥青料对温度要求很苛刻,摊铺时温度必须在160摄氏度左右,过高或者过低都影响其性能。而摊铺沥青最怕的就是阴雨天,现场温度变化大,沥青料温度下降得快,如果不能在特定时间摊铺,那整车十几吨的沥青料可能就会变成废料,不能再用。”项目经理黄兆周介绍。
        为此,项目部在摊铺远距离沥青时,特意在中间路段设置了沥青专用紧急避雨通道,防止沥青淋雨变质,并专门采购了一批特殊材质的棉被,覆盖在沥青料车上,防止沥青因低温而“感冒”。针对降雨频率高,区域不固定的特点,现场采用“短铺快压”多区段摊铺压实的方法,缩短每次摊铺和压实的距离,从而减少沥青车等待时间,降低淋雨和温度风险,提高了沥青摊铺的成功率和施工效率。
        由于长时间在高温沥青路面走动,许多施工员的鞋底都被烫坏了,最多的时候有人一个月坏掉6双鞋。严苛沥青使用标准,对于温度过低、淋过雨水达不到摊铺使用标准的沥青料,项目部坚决不予使用,从而保障施工质量和工程品质。“说起品质过硬,中交三航的沥青摊铺质量领先于全线的其他标段,不管历次检查还是交工验收都受到多次表扬,项目部的中面层要比地方高规格路面的上面层质量还要好!所以只有日常严格管理,关键时候才能‘靠得住’,平时抓质量,交验时才不会被质量‘抓’嘛!”宣曲高速公路指挥部指挥长开玩笑说。
        正是凭借对工程质量精益求精的要求,才使得宣曲高速公路作为云南省在国家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项目评比中,以内外兼修的品质领跑全国,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云南样本”。
    安全零事故 质量零缺陷
        一条单幅总长4286米的两车道分离式隧道,开工至今3年来,建设者就遭遇大小溶洞205个,围岩变更111处。这条隧道,就是宣曲高速公路海德隧道。
        由于海德隧道地跨两市两县,出口端属于少数民族聚居村,如何在尊重其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情况下,快速解决征拆问题成为摆在交建分公司项目部面前的拦路虎。为此,项目部及时成立拆迁工作小组,积极与宣曲高速公路指挥部、协调指挥部、相关村镇等相关单位进行对接、磋商、协调,通过主动上门拜访等形式,将此次征地拆迁的紧迫性和建设隧道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先后义务出动机械设备台班多次,为地方群众搬迁家具,修建机耕道路,平整宅基地和耕地,面对面地了解群众的疑虑,解决群众的问题。经过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成为全线第一家完成征地拆迁任务的单位,为工程顺利施工扫清了障碍。
        在隧道进洞施工时,一开始掘进就出现了零星溶腔,随着隧道掘进的深入,溶洞越来越多,岩溶地质隧道显露出它的高风险和复杂性。特别是碰到岩溶与断层破碎带并存时,碎石与红粘土会大量涌出,初期支护及溶洞处置成了一大棘手难题。项目部积极邀请各级领导和专家到隧道查勘现场,组织召开现场专题研讨会,研究岩溶处理技术方案。最终,确定以“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为原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经过全体参建员工9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海德隧道顺利贯通,创造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工程质量零缺陷的“双零”纪录。
     
    (洪学志 柴志强 王彬彬 周万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