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甲辰(龙)年二月十九 | 联系我们

加入协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本会会长徐征:坚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在突破中实现新成长
 发布时间:2020-11-19 浏览:1824
  •     11月19日-20日,以“数智建造管理先行”为主题的中国建造(2020)管理峰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峰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王铁宏、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长江学者吴晓波等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共同探讨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浪潮下,如何通过先进管理助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
        本会会长、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应邀出席峰会并在主论坛上发表《坚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在突破中实现新成长》的演讲。徐征说,建筑行业向数字化转型需要重构管理流程、创新业务模式、革新企业文化,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建工将从战略实施、产业推进、生态圈打造、人才培养、文化培育等五个方面着手,保持改革创新热情,抓住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徐征演讲全文
        
        当前,在国家提出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建筑企业的核心战略。
        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化也将深刻改变我们这个传统产业。建筑产业链上的设计、建造、设备、制造、采购、运维、更新等每个环节,必将在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智慧化、绿色化的赋能下获得革命性能量,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一轮新的产业革命,建筑业将就此开启新的成长空间。
        三个重要内涵
        从上海建工近几年的思考和实践来看,建筑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仅仅需要有持续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还有三个重要内涵:
        一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重构管理流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统一管控标准,打通各种数据互联互通接口,对获取的基础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利用,从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从纵向看,在目前多层级、多分支的集团型管控模式下,需要从顶层设计打破数据围墙,实现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的业务与各种企业资源的数据流动;从横向看,在目前产业链上各业务单元利益分割,项目管理平台、使用运营维保平台互不兼容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需要打造统一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上海建工自2018年开始系统推进“i.SCG信息化工程”以来,在集团层面形成了“四个一”的建设格局:一朵云(云数据中心)、一对抓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平台)、一套技术标准(主数据管理系统、ESB企业服务总线、统一身份认证)、一系列功能性平台(投资管理、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商等),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项目层面形成了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的精益建造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让轻量化的BIM模型通过网页端和移动端共享到业主、总包、专业分包、监理,极大地优化了管理流程、延伸了管理半径、提升了管理效率。
        二是数字化转型需要创新业务模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定是来自业务需求。当前,数字化技术路径的选择很多、成本也不低。一方面,我们认识数字化首先是满足业务需求,根据需求寻找技术成本与数据分析价值最佳结合点,满足工程建造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这一点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创造业务需求,以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业主提供附加值服务,与业主共创经济和社会价值。
        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三维深化设计、无人机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拍等多源数据建模、数字化加工与测量安装等技术,成功解决了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玉佛寺改建、北京大兴机场装饰、上海浦东足球场等复杂和异形建筑建模、现场实景测量、高精度管线定位复核等难题。
        如,针对医院建筑专业机电系统繁多、运维难度高的现状,根据上海东方医院需求,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BIM的智慧运维系统,犹如建立了一座“虚拟医院”,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到医院大楼30多项系统是否运行顺畅,实现在线报修服务管理,在医院智慧运维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这套系统已为多家医院提供运维服务。
        
        再如,针对上海音乐厅文物建筑保护需求,我们在一年的修缮中,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5G+BIM的历史建筑全生命期数字孪生平台,对这座建于1930年的音乐厅进行了实景逆向建模,为历史建筑数字模型整合、历史信息集成、传统工艺传承、特色部位保护、健康安全监测、智慧运维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行业内尚属首次,极大地提升了修缮效率和效果,拓展了文物和历史保护建筑等城市更新业务的发展空间。
        此外,上海建工运用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的整体钢平台爬升模架装备安全智能监控技术、钢结构现场焊接机器人、小型智能化拆除机器人、设施设备智能巡检机器人、地下污水厂巡检机器人、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观桥等,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和质量、扩展了应用前景,也促进了业务创新。
        三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革新企业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要提升工程师队伍专注、跨界、包容的能力,是要打造一种坚持学习和创新、对科技创新充满好奇心和渴望、以创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文化,是要把上海建工打造成一流的行业专家品牌形象。这种能力、文化和品牌形象越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生存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就越大。
        为此,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提出了要塑造上海建工人独特的“工程师气质”,做到“实践经验与理论思维并重、能力深度和知识广度并行、严谨谦虚与创新思变并举”,做一名有追求、有梦想的工程师。我们鼓励工程师们在已有研发成果基础上,以开放心态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在国内率先启动基于BIM和AI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为上海新华医院项目提供建筑智慧运维和更新服务,对25万平方米建筑BIM静态数据和一整年约1TB动态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在10秒内完成能耗异常点挖掘、重复维修点挖掘、设备更新经济性评估等大数据分析,有效支持智慧运维决策。
        目前,这支参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研发的队伍有30多人,全部来自985高校,平均年龄28岁,有建筑信息技术、云计算等专业的博士,有CAE工业软件设计开发、自动化、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硕士,还有一批机电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管理、美工设计等专业的本科生,年轻的他们积极探索和深化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塑造着工程师气质,以跨界思维创新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五点发展想法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系统,数字化转型相比其他行业难度更高,是整个行业面对的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有国家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有极为庞大和丰富的项目应用场景,有良好的数字化技术发展生态环境,因此,既要有信心和决心,更要有耐心。为此,我提出以下五点想法:
        1、要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化技术将是下一个“通用技术”。我们不仅要增强数字化新思维,还要保持自我变革精神。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做好长期人力、物力、财力持续投入的准备,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在研究、开发、应用、迭代中提升数字化管理能级;在战术上脚踏实地,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服务平台,不求大而全、贵在专而精,在建筑产业链细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上做到领先、有竞争力。
        2、要坚定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业化和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是基础。我们应该在已有的探索和实践上,从三个维度持续推进:一是大力发展EPC(设计+采购+施工)、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积极完善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的建造协同管理平台,让项目所有参建方共享数据,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和运维服务的价值最大化;二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数字技术推进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模块化集成结构的智能生产,打通设计、施工现场,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和环境污染;三是大力研发和应用企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目前我们搭建了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层、云基础设施平台层、大数据基础智能分析和预测平台层、应用平台层等四个层面的工业互联网构架,帮助跨阶段BIM数据的流转、企业跨项目BIM数据集成,这一平台集成了上海建工100多个在建项目的30TB数据,并进行测试和人工智能算法训练。上海建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研发的人工算法已申请3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也得到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科委和业主的大力支持,相信借助先进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将极大地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和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3、要坚定打造共生的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在这样一个以分工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同时又在进入一个以共生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作为单个的建筑企业不可能独自包揽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需要“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等五个关键因素的支撑,共同构成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使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一起成长,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增长共同体。
        4、要坚定培养数字化创新型复合人才。尽管我国有着“基建狂魔”的美誉,“中国建造”中的个别细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潜力巨大。而这当中,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能够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培养建筑行业深度应用最新数字化技术的跨界人才迫在眉睫。目前,上海建工通过引进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多个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放在项目一线开展工程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实践,并不断探索多种培养机制,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跨界思维,提升专业技术与项目现场场景应用相结合能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商业价值。
        5、要坚定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文化的培育是长期的,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前建筑企业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已让这个市场成为“血战的红海”,如何突出重围?只有从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竞争,拓展到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竞争,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才是唯一出路。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指明了方向,谁的服务价值高、服务能力强,谁才能进入“广阔的蓝海”,因此,培育服务文化,使服务源自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成为企业协同的基础尤为重要。上海建工近年来积极从“工程承包商”向“建造服务商”转型,积极培育以服务创造新市场、以服务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以服务提升品牌高度的服务商文化,在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等建筑运维市场开发数字化的设施设备数字化运维服务平台,在杭州西湖大学等重大工程、在上海桃浦603地块土壤修复等环境工程新业务市场打造数字化为特征的智慧工地,在新的市场空间获得了新的发展。
        上海建工在20年前就确立了“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提出了要以无限智慧和辛勤劳动构筑完美空间,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它一直激发着我们的改革和创新热情。我相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抓住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筑业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