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甲辰(龙)年十一月初九 | 联系我们

加入协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瞭望
重庆织密织牢地下管线“安全网”
 发布时间:2024-04-11 浏览:695
  •   在密集的地下管线中高效实施“手术”,并避免大范围开挖给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对于不少建设者来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通过新技术、新手段织密、织牢地下管线“安全网”?近年来,重庆市通过研发“e呼通”平台、加快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等措施,让地下“血管”运行更加安全顺畅。
      前不久完工的渝北区回兴街道东升街新增雨污水分流管网工程,一开建就遭遇挑战。
      “道路开挖仅200米,碰到的地下管网就有十几条。”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以往开挖工作中,需要摸清施工范围内管线类别、权属单位、管线走向等,这些琐事不仅劳心劳力,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幸运的是,该工程项目采用了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发的“e呼通”平台,管线开挖变得安全、可控。
      “‘e呼通’平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挖掘损害’。该平台通过为施工人员提供各权属单位开挖段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帮助其详细了解管线位置和走向。在管线附近我们采用人工开挖,其他区域则采用机械作业,在保护管线的同时也提高了施工效率。”相关负责人表示。
      使用“e呼通”后,管线建设单位只需在平台上发布工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匹配相关权属单位,并要求权属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答复项目位置是否涉及本单位所辖管线、是否有同步建设需求等,管线部门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大幅提高。
      自“e呼通”启动试点以来,该平台已注册管理部门335家,权属单位521家,建设、施工单位157家,反馈信息上万条。
      除了采用科技手段防止管线“受伤”外,全面推广紧凑型综合管廊建设,在破解“马路拉链”施工难题的同时,促进地下空间集约开发利用,成为重庆市地下管网建设的新尝试。
      高新区科学大道上,井盖、电线杆几乎不见踪迹。秘密,就藏在位于道路下方平均8米深的综合管廊里。“该综合管廊宽8米、高4米,目前已建设管廊长度约28公里。”重庆高新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个管廊里,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集中“安家”,“住”进同一个“房子”里。
      据了解,科学大道综合管廊分为综合区和高压区两个部分,综合区内1.2米直径的给水管道被安装在管廊中间,两侧墙壁上的支架预留有弱电、通信网络线路;高压区入廊管线则包括了两种高压电缆。为确保入廊管网安全运行,管廊内配备通风系统、消防系统等8大安全生产体系,未来还将使用机器人自动巡检,提升运维效率。
      从综合管廊建设中受益的不仅是高新区。重庆第一条工业化建造(装配式)综合管廊——巴南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去年投用。该管廊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管廊内设备数据采集点位达到1.3万个左右,每3秒可采集一次数据,实现了设施设备高效管理。
      据悉,截至目前,重庆市累计开工建设综合管廊368.3公里,形成廊体324.5公里,投入运营160.3公里。
      如何让城市地下“血管”运行更顺畅?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针对地下管网建设存在规模不足、老旧管网病害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实施一系列补短板、强基础行动。
      “十四五”时期,全市拟新建城市管网2744公里。同时,加强管网建设改造,在建成区结合管网排查成果,加快雨污水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将管网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动实现管网改造全覆盖;推动城市管线逐步由传统敷设向廊道化建设模式转变。
      现有管网数字化转型步伐也在加快。相关机构开展地下管网精准检测、韧性提升与智慧运维等研究,提升地下管网智慧运维能力。此外,全市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有望今年投用,可及时发现管线问题并提供应急处理预案。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