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甲辰(龙)年三月十一 | 联系我们

加入协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风采
中建八局G20项目施工纪实
 发布时间:2016-10-28 浏览:18466
  •   
     
     
        2016年4月30日,这个时间节点遍布施工现场,倒计时的声音压迫着每一位建设者的神经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项目,是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八局以BT方式合作的项目,由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总承包施工,预计于2015年7月竣工。
        就在即将竣工之际,项目团队收到一项新的任务——杭博被确定为G20峰会主会场,项目部需对杭博部分区域进行改造,以满足峰会要求。
        随着新任务下达,杭博竣工时间延至2016年4月30日,不足300天的时间里,中建八局项目团队需完成17万平方米的工程量。此外,杭博改造部分还是一个典型的“三边工程”,即设计、边深化、边施工,这对建设团队的组织协调、深化设计、高效施工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015年7月19日,杭博项目“弘扬铁军精神,掀起建设高潮,确保4•30目标”誓师大会暨“六比一创”劳动竞赛推进会隆重举行,各参建单位组建突击队,签订责任状,誓保“4•30”节点!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由此拉开帷幕。
        一时间,中建八局的建设者们都用微信玩一个叫做“计步”的游戏,现场工作一天下来,步数轻轻松松过2万,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3万步;一天有时要接听近300个电话,听电话听到耳朵疼;杭博项目经理张晓勇、党支部书记毛登文等则常备2部手机,以确保随时能够联系上。
        高强度的工作,也换来了显著的成绩。杭博工程“一天一个样”,就像看延时摄影作品,工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显著变化,朝着预定目标快速推进。
        每颗螺丝是谁拧的,都能查到,这种“苛刻”的要求贯穿到每个细节中,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
        2016年2月6日,除夕,工人大多已经回家,昔日繁忙的工地冷清了许多。然而,杭博总包项目部仍然非常热闹,分配好任务,大家分成多个小组,顶着寒风走进施工现场,开始了“用脚步丈量工地”的行动。
        这项行动从除夕开始,持续到正月初五,40余名中建八局杭博员工,利用春节假期,对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巡查,梳理安全、质量问题和管理漏洞,逐一整改,实现节前、节后大面积施工的无缝对接。即使一颗螺丝钉,也要编号,责任到人。
        电力是整个系统的“心脏”, 2个高压配电所和22个低压配电所,都有备用线路或系统无缝对接上。就算整个杭州断电了,这里也不会断电;而在施工过程中,上千个电缆头,每个都有人负责、签字。
        安全,更是杭博的重中之重,每位施工人员都要通过政审才能进场施工,进出现场都要刷卡和通过安检。作为杭博的建设者,他们感到,来到杭博感到非常幸运,每一分付出都能实打实地体现,每个细节都能向着极致完善,对个人而言,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闯过层层难关,杭博创建多项奇迹
        中建八局杭博项目部,这支不到80人的总包团队,带领最高峰时达8000人的队伍,用7个月完成17万平方米改造工程,用3年完成85万平方米——全国最大单体建筑之一的施工任务。
        体量大,不仅意味着更多人力、物力地投入,还需要整个管理思路、施工方法做出相应改变。2012年6月,项目团队进场施工,深12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地下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阶段,项目团队不仅要确保工期进度,还要控制基坑周边变形,并满足未来城市地铁建设用地需求。
         “两横三纵”的施工道路体系,由北向南流水施工方法,创新发明智能可调挤压式锚索承载头——成为项目团队在土方开挖阶段的制胜法宝,使总工期提前了一个月。
        然而,地下土方开挖仅仅是一系列难题的开始,紧随而来的地下结构施工、钢结构主体施工等将使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关。
        杭博两层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厚度为0.8米,承台与底板相连,厚达2.4米,地下室预计使用混凝土将达38万立方米。超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常规方法不再有效,混凝土甚至会因为内外温差变化,出现结构裂缝,对工程质量造成致命影响。
        经过反复试验论证,项目团队创新发明“跳仓法”施工技术,将待浇筑场地分为数十个仓,相邻仓混凝土需要间隔7天后才能浇筑相连,结合混凝土材料比控制和洒水降温、覆盖保温膜等措施,在科学施工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基础上,提高了施工质量;同时,有效地划分区块提高了交叉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
        地下结构顺利完成,项目团队来不及松口气,6.2万个、重达14万吨的地上钢构件安装是项目团队亟须完成的任务,它们将成为支撑这一超级工程的“骨架”。
    “这里囊括了钢结构建筑的所有技术形态,无论是超大、超重,还是各类异型钢构件,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构件都精准就位。”承担工程钢结构施工任务的中建安装负责人赵宁波说。
        为此,项目团队运用BIM对工程钢结构体系建模,形成三维模型,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拼装;同时,对每个构件进行定位编号,工厂按照编号生产加工,再运送到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采用10台轨道式可移动塔吊进行吊运安装,并在钢构件上安装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到手机和电脑,用于监测钢结构体系稳定情况。
        通过这些方法,项目团队完成了从18米到72米管桁架的安装,用最重达每平方米2.8吨的钢构件“织”成长300多米的飘逸彩带,以及重达1197吨的飘带网架。
        相当于3.5个北京“鸟巢”的钢构件安装任务,他们只用了一年时间。
        目前,中建八局杭博项目部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杂志及刊物共发表论文30篇,获授权专利和发明专利共49项,超大面积预应力梁板结构递推流水施工工法被鉴定为国家级工法,屋盖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曾实,雷杨)